梧州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大局,围绕市委大力实施东融战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等决策部署,用足用好人大法定监督方式,组织开展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题询问,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促进招商项目落地提供有力保障。今年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共签约项目65个,投资总额333.2亿元。其中,投资额超100亿元项目1个,投资额超10亿元项目8个,投资额10亿元以下项目56个。
深入调研把问题找准。为增强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市人大常委会组织5个专题调研组,深入全7个县(市、区)和7个重点产业园区,采取直接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访谈、召开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及部分企业代表意见建议,深入了解政府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36条,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类,明确专题询问的内容,为开展好专题询问工作打下了基础。
专题询问直面问题。市人大常委会举行联席会议,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通过现场问答、网络直播、电视录播、报纸实录刊登等形式,聚焦群众关心、企业关切、社会关注的简政放权、审批效率、服务质量、融资用工等热点问题,就如何更好地对标先进争创营商环境一流目标,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破解“用地难、融资难、招工难、留人难”等14个问题提出询问,市政府副市长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应询。
后续监督推动解决问题。专题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跟进开展后续监督工作,认真梳理与会人员在审议和询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汇总归纳形成常委会审议意见,及时转市人民政府研究处理。同时,注重加强跟踪督办,组织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市人大代表开展深入调研,对照提出的问题,跟进了解政府有关部门整改落实情况,真正做到有询问、有答复、有结果,确保监督成果长效化,杜绝“一问了之”。如,针对专题询问中反映招商主动出击不够的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紧盯问题跟踪督办,推动8个产业招商工作专班增强主动性,今年上半年共组织“走出去”招商38次、“请进来”招商42次,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服务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推动做好“保姆式”服务。针对投资商反映项目落地某些环节效率仍有待提高的问题,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了分级分期项目协调机制,实行市投资促进委员会“一季一协调”、分管副市长“一月一协调”、县(园区)“一周一协调”、项目责任单位“一日一协调”,最大程度保障投资项目高效落地。上半年,全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召开协调推进会及联系企业336次,有效解决问题诉求623条,力促桦阳绿色纺织新材料数字产业园、高新区香港长燊集团智能制造、利中泰高端不锈钢制品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蒋云浩 郭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