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来源:梧州市人大  发布日期:2010-01-13  分享到: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由此,环境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并把解决环境问题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本文以梧州为例,就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地方人大在生态环保建设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问题和现状
 
      1.污染问题。根据梧州市全国污染源普查初步成果显示,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工业污染源 。根据环保部门统计,工业污染源仍然是影响我市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因素,主要污染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粉尘等,如钛白粉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渣),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水,锅炉燃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渣,钢铁冶炼中产生的废气、废水,纺织印染业产生的废水以及一些化学污染物等等。二是农业污染源 。农业的污染源主要由种植业污染和养殖业污染构成。在种植业中造成污染的是农药污染和化肥污染。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违规使用和一些长效性农药如滴滴涕、六六六的滥用等情况。这些农药由于化学结构较稳定,不易被酸、磷、氧和紫外线等的作用所分解,且脂溶性强而水溶性小,使用后残留于农作物或土壤和水中造成污染。另外,农药瓶的随处乱丢也对环境造成污染。其次是化肥污染。因长期过量施用化肥或施用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由于长期单一施用化肥,有机质得不到及时补充而造成的土质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此外,薄膜污染也相当普遍。养殖业的污染主要是畜禽养殖业污染。主要由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等畜禽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所使用的饲料及产生的粪便而造成污染。其次是水产养殖业污染。主要由鱼、虾、贝、蟹等在规模养殖条件下所使用的饲料及所产生的粪便造成的污染和由此而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三是生活污染 。生活污染主要来自人们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生活污染源污染环境的途径主要是消耗能源排出废气造成大气污染;排出生活污水(包括粪便)造成水体污染;排出的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和碴土等造成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问题。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生态破坏。梧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长期高强度资源开采造成了较严重的生态破坏。矿产资源的开采占用了大量耕地;矿产资源开采掏空地层造成了地表塌陷,直接破坏了耕地和地面建筑物;开采过程中产生很多废弃物,占用了大量土地,破坏了自然景观。
 
  梧州环境问题是当前国家环境问题的一个缩影,不加大治理力度,将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后果。
  一是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本就是一对矛盾,要处理这对矛盾,就要找到最佳结合点,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目前来看,一些地方,仍然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此,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我们必将支付巨大的治理成本,治理成本很可能抵消我们取得的经济成果,不但得不偿失,还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目前来看,每年因环境纠纷引起的上访投诉事件在与日俱增。两会的提案中,环境保护作为热门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主要因素。
 
  三是造成人体健康水平下降。社会的发展为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环境受到污染,空气质量下降,人的生存环境将受到影响。就拿机动车尾气污染来说,由于机动车污染物为低空排放,可引起多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现在许多人因空气污染导致发生疾病。
 
  二、生态环境问题剖析
  
      生态产生环境问题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经济发展认识上的偏差。迄今为止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道路仍然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所以,传统发展观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仍有很大的市场,改变起来非一日之功。
 
  二是财政实力不足以承受。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对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和破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方面在较弱的财力下,还要兼顾多方面的投资需求,政府无力集中更多的资金来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
 
  三是环境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由于现有体制,特别是在跨地段污染治理等问题上, 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也造成了多头管、 管理散、管理乱的被动局面。
 
  四是社会公众参与的力度不大。在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强,认为环境保护是企业和政府及其部门的事。同时,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环境保护投入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从而制约了环境投入的增长。
 
  三、地方人大在生态环保建设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环境问题正在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作为地方权力机关的地方人大,应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什么作用呢,我们认为,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加强思想指导,转变发展观念。首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把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监督作为人大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认真落实。其次,有责任督促政府转变发展观念,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进一步增强环境就是资源的意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再次要教育引导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免的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要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既考虑经济发展,又考虑环境、自然、管理、人口等诸多因素。同时,督促政府用正确的政绩观来考核领导干部,建立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和奖惩制度,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2.加大监督力度,确保监督实效。作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发挥监督职权,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一要重视调查研究,提高监督工作的准确性。做好环境监督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当地环境问题的现状,分析产生的原因,掌握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的具体情况,从而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增强监督的实效。因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要十分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抓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环境问题进行重点调查,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环境问题重点进行专题调查。通过调查研究,确定环境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方法,作出符合实际、针对性强的决议、决定,提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审议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人大的监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客观准确;二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生活在群众之中,最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最清楚当地环境存在的问题。因此,要积极发挥人大代表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要通过组织人大代表参加环境方面的调研、视察等活动,及时向政府提出亟待引起注意并应逐步解决的环境问题。加强代表对环境方面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工作,坚持一抓到底,直至问题解决为止,以此推动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督促政府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要建立环保状况公布、环境调查、环境论坛、环境监督员等制度,吸引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更大关心。鼓励公众对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制造各种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检举、控告,在全社会形成爱护、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三要强化监督手段,拓宽监督渠道。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环境保护中的监督作用,敢于运用“刚性”监督手段,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同时,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注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把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与舆论监督、普法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全方位的监督。大力宣传依法办事的先进典型,及时曝光重大典型环境违法案件,造成一定的舆论声势,扩大教育面。四要强化跟踪监督,坚持一抓到底。人大监督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是要讲程序,即通过听取汇报、检查、视察、调查等形式,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人大监督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如果只是发现问题,提出意见,而不去过问意见是否被采纳,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那么这样的监督就达不到目的,收不到实效。因此,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环境监督中,要重视跟踪监督,及时组织力量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审议意见、建议进行跟踪调查、检查,坚持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同时,要加大跟踪监督力度,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执行,为保护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作用。
 
      3.搞好执法检查,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要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进行法律跟踪,强化执行力度,推动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要把关系本地区经济发展、改革、稳定等重大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执法检查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发现执法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典型性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分析查找产生的原因,从整体上和根本上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把执法检查与推行执法责任制有机结合起来,对查出的问题,要敢于把处理问题的责任落实给有关的执法部门和有关责任人,限期作出整改,使执法检查取得应有的效果,使环境保护工作在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目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桂ICP备17011532号-1 桂公网安备45040502000078号
联系电话:0774-6021985 传真:0774-6021991 电子邮箱:wzrdgg@163.com
地址:广西梧州市迎宾路19号 邮编:543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