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开展情况,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深入发展,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我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炳才的带领下,于2010年6月15日—7月10日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听取了市地震局的专项工作汇报,组织了市住建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应急办、市编委等单位开展座谈,并深入有关县(市、区)调研,基本掌握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 我市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防震减灾工作作出了相应部署,有效地推动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了相关机制。我市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梧州市地震应急预案》、《梧州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明确了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地震局的编制,充实了市地震局的干部队伍,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增加投入,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的技术水平。近年来,我市财政逐年增加对防震工作的投入,改善了行政主管部门的办公条件,完成了梧州市数字化地震观测指挥中心建设,增加了监测设备、应急车辆等装备,为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条件。三是抓了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组织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近年来,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利用防震减灾法施行周年纪念日、“防震减灾”日等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努力扩大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面;根据《梧州市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主要依托教育部门每年均组织开展地震演练,以求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四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震灾预防工作。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加大了建设工作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力度,抓了一批重大建设工程的审批和监管,同时,注意抓好包括人员、物资在内的基本应急准备。
二、存在问题
(一)抗震防灾意识薄弱。我市地震地质构造具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背景。但是从历史上看,没有记载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这使得部分领导干部群众警惕性不强,比较而言,抓经济建设一手硬,抓抗震防灾一手就比较软。
(二)没有制订防震减灾的专项规划。由于经费不足及工作协调等各种原因,我市至今仍未制订出防震减灾的专项规划。
(三)机构编制设立刚起步,人员尚未完全到位,无法完全适应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开展。各县(市、区)除了苍梧、岑溪、藤县已挂牌之外,地震部门有的设在当地政府办内,有的设在地灾办内,有的有编无人,以至配置不均衡,造成各县(市、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未能全面开展。
(四)活断层探测工作滞后。我市处于防城至灵山和合浦至北流两个地质断裂带上,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此项工作至今还没有开展。我市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复杂,活断层探测工作的滞后,势必给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造成严重隐患,如果在未探明的活断层上建造高楼或建设重点工程,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后果不堪设想。
(五)抗震设防尚未全面依法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我市还没有把必须进行地震安全评估的项目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这就使得一些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生命线工程、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在没有开展抗震设防的安全性评估的情况下就开始工程设计、工程招标和工程施工,这就可能给这些项目留下了隐患。
(六)农村民居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农村房屋是泥沙加石灰砌成,强度低,又是空斗墙,一旦发生地震,抗震能力几乎为零。
(七)城市应急避灾工程尚处于空白,应急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建设方面的工作尚未起步。
(八)社会公众防震减灾防意识不强,防灾知识及自救互救技能缺乏。
三、建议意见
我市抗震防灾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建议,以汶川地震教训为契机,举全社会之力,进一步加强全市抗震防灾工作,创建我市抗震防灾工作新局面。
(一)提高认识,充实专业机构,要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抗地震减灾工作的认识,在防震减灾工作中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尽快充实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力量,切实保证抗震防灾管理责任得到落实。
(二)加强监测预报,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的机制和网络。基于地质构造复杂等因素,为了提高我市的监测预报水平,建议在梧州多建立几个地震监测点(如柳州市就有9个监测点)。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建立群测群防的监测点,构建起我市群测群防的网络。乡镇要尽快落实设立防震减灾助理员,逐步推进在村级设立防震减灾信息员的工作,并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制定群测群防人员岗位津贴发放标准,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切实提高地震群测群防整体水平。
(三)切实加强对城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监管。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强化各项防御措施,大力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与监督。要尽快把抗震设防要求列入项目规划、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和施工审批等基本建设审批管理程序。加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审核力度,对新建的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按规定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抗震设防,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做到大震不倒塌、中震可修复、小震无损坏。
(四)逐步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加强农村民居和公共建筑的抗震防灾工作。应当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
(五)保障经费投入,尽快开展活断层的探测工作。活断层是城市地震灾害的元凶。我市地处两组断裂交汇处,地质构造复杂,活断层十分发育,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探明活断层的位置任务紧迫而必要。
(六)要尽快制订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建立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七)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加强防震避震应急演练,要制定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方案,组织机关、大型企业和中小学校定期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演练,通过以点带面提高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应急避灾能力。
2010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