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的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专题会议将听取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汇报。为了做好会前的准备工作,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于3月1日就已通知市直有关部门,建议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和具体工作实际,做好相关工作。5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余萍珍副主任带领调研组,先 后到了市粮食局、农业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部门就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同时也收集了其他相关部门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粮食安全的总体情况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多年来,市委、市人民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对粮食生产、收购储备等各项工作,坚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明确分工,工作措施落实,为我市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各有关部门积极履行职能,紧密配合,共同做好我市保障粮食安全的各方面工作,使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价格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没有出现粮食风险。由于我市粮食生产的不断发展和粮食储备工作的不断加强,从总体来说,我市粮食是安全的。
二、各有关部门为保障粮食安全,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农业部门为保障我市粮食安全,切实围绕稳定面积和提高单产,努力抓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从2006年至2010年,我市每年的粮食播种面积都保证在225万亩以上;二是突出抓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保证总产量水平逐年提升。主要措施是引进良种超级稻和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近年来全市杂交水稻面积达90%以上;超级稻种植面积占30%以上;旱育稀植技术占水稻面积65%以上;水稻抛秧技术占水稻面积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占水稻面积90%以上。良种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总产量增加。2008年全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是353.08公斤/亩,总产量是810615吨;2009年单位面积产量是352.06公斤/亩,总产量是833751吨;2010年单位面积产量是352.57公斤/亩,总产量是835347吨。但是,近几年虽然粮食总产量在逐年增加,而与上世纪后期许多正常年份相比还是减少了,主要原因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各级政府及其农业部门积极引导农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一部分耕地推广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如砂糖桔等。全市已种有砂糖桔10多万亩,许多果农已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去年岑溪市筋竹镇,苍梧县大坡镇、广平镇涌现了不少收入达十万元、数十万元的砂糖桔种植大户。近几年粮食种植面积以及总产量比以前少了,但农民增加了收入,粮食仍是有保障的。
(二)国土资源部门在保护耕地方面作出了努力。为保护耕地,他们主要抓好了几项工作:一是依法制定土地规划,正确处理粮食生产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确保农业用地;二是积极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的耕地保有量指标,2010年自治区下达本市耕地保有量任务是16.9万公顷,约253.5万亩,市与县(市、区)、县与镇(乡)签订责任状。采取对水毁耕地复垦、未利用地的开垦和土地整治的办法增加耕地面积,实现占补平衡。去年开发出耕地4800亩,超额完成了区下达3150亩的任务。全市去年建设占用耕地3000亩,从2004年起,我市就开始了整治土地、水毁农田复垦等整治共44个项目,开发出耕地7050亩。
(三)粮食部门为抗御粮食风险,保障粮食安全,首先,按照上级下达的粮食储备任务,认真落实粮食订单收购政策,每年都按质按量完成自治区下达我市储备粮订单收购任务。第二是抓足额安全储备,增强粮食调控能力。2010年按自治区桂政办发〔2010〕118号文件下达计划,全面完成了收购早普通稻谷12000吨,优质稻谷19000吨,两项共31000吨的任务。
我市原有的储备粮规模28571吨(原粮下同),2010年新增规模10800吨,去年储备规模应为39371吨,去年末实际储备粮库存38762吨,占规模的98.45%。从2008年开始,粮食部门还做好了应急成品粮的储备和储存轮换的工作,确保储存的数量和质量,又根据粮食市场的消费情况和价格情况,适时抛售地方储备粮28231吨,满足市场需求,平抑价格,起到了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安全、稳定社会的作用。
(四)水利部门为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增产丰收,加强了水利设施的建设。近几年来,水利部门抓住中央财政不断增大对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修复水毁工程,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二是抓好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及渠道防渗工程的建设;三是抓好防洪、排涝的工程建设。完成水毁水利工程修复5处,完成投资333万元;完成12处节水改造及渠道防渗工程;完成投资1649万元;完成282处面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共投资2108万元;完成中央财政专项安排资金的10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10座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已完成投资10217万元;这些工程项目的建设,对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到2010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105万亩,占水田面积126.26万亩的83.16%。
(五)农机部门为保障我市粮食安全,认真抓了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把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工作当为首要任务;二是发展农机合作社;三是大力推广机械插秧、收割等技术。近几年利用国家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机械化,“十一五”期间推广耕作机384482台,收割机935台,插秧机524台,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28%。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粮食生产减轻劳动强度、抢上种植季节、提高耕地质量和肥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全市实现机耕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4%,机插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5%,机收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76%。
(六)供销系统为我市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积极做好服务工作。认真抓好化肥、农药、农膜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工作。为此,大力培育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发挥市、县两级农资配送中心的作用,以配送中心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以综合服务社(直销店、加盟店、农家店)为终端的集体采购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网络,做好冬储,充实化肥库存,做到不误农时,确保农业生产需要。同时,还经常组织开展农资质量检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入供销合作社流通网络,为农民提供充足的“放心肥”和“放心药”。去年,供销系统为农业供应化肥118662吨,销售农药等生产资料21473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子体制改革给粮食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带来不稳定性,主要是本市无制种基地,目前的各级种子管理机构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形势要求相比不相适应。一旦出现严重的种子质量问题,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二)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粮食生产一直受到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潜在威胁。今年春旱严重,很多水库出现干枯,形成无水灌溉农田,早稻播种时间推迟,插秧进度也比正常年份迟了7—10天。
(三)我市各级粮食仓储设施老化落后,旧、散、差情况比较严重。上世纪60、70年代的库房占比例比较大,库容有11.6万吨;瓦房仓、砖土圆仓11.28万吨,占总仓容的一半。缺乏应急粮食加工设备和粮食检测设备、设施,也无粮油质量检测机构。
(四)一些地方对保护耕地工作还重视不够,农村中利用农田建房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或者农田的面积过大。有的地方对整治土地,开、复垦耕地缺乏主动性,有依赖上级的心态,不利于此项工作的推进。耕地保护经费不足,按上级国土部门规定要用15%的土地出让金作为保护耕地的经费,但现在我市的比例只占4%,差距比较大。
(五)我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低,机插面积少,农机装备还是不足。
(六)农资商品供应缺乏有规模、符合规范管理要求的农资配送中心,农资商品供应管理、市场经营、价格调控、质量监管等方面都亟待加强。
四、建议意见
(一)种子是粮食增产首要条件之一,我市应着力完善种子生产、管理机构,保证引进种子的试种推广和自繁优质良种有专门机构管理,以适应粮食稳产高产对种源和种子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
(二)为确保国家、自治区划定的耕地面积红线,市政府应提高提取土地出让金保护耕地的比例,大力整治土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特别是切实稳定水稻种植面积。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强化耕地保护、合理利用耕地的宣传教育,坚决查处乱占滥用耕地的违法行为。
(三)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水库和水渠的防渗、防漏工程要加快速度修复,在确保库容的情况下提高灌溉效益。
(四)切实关注粮食储备问题。一是要解决好危、旧粮仓的问题,既要做到有粮可储,又要保证储粮安全;二是要提高应急水平,由于我市本级目前还未备有应急成品(大米)加工设备,一旦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停电时间较长,加工将是一大难题,粮食部门已提出要购置一套日加工50吨以上稻谷的汽(柴)油大米加工设备,需要政府予以重视。
(五)对农机装备不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积极努力争取上级的农机购置补贴,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的配套资金,不断增加农业机械,逐步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梧州市人大调研组
2011年5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