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情况,促进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今年5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莫永东带领工作调研组,对我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市住建委、发改委、市政局、环保局、环卫处、德润环保实业有限公司、万秀区、岑溪市、苍梧县等听取了有关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情况的汇报,实地察看了市垃圾填埋场、岑溪市垃圾填埋场、万秀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现状
调研中反映,目前我市市区和县(市)城区日均产生生活垃圾610余吨,其中:市区生活垃圾日产量350吨、岑溪市120吨、苍梧县60吨、藤县60吨、蒙山县20吨。市、县(市)城区垃圾收集率达90%以上。全市已建成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座,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为870吨,其中:市区垃圾处理场处理能力为400吨/日,岑溪市填埋场处理能力为200吨/日,藤县填埋场处理能力为120吨/日,蒙山县垃圾焚烧厂处理能力为150吨/日。这批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成,为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从调研中反映的情况来看,我市各级政府在开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中做了以下几方面和主要工作。
1.我市各级政府重视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工作职责明确,措施得力,各有关部门能做到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做好生活垃圾收集及无害化处理工作,近年来先后建成了市、县(市)两级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了一批垃圾收集中转站,购置了一批垃圾清运车辆,建立和健全了城区的街道的保洁制度,全市城区的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2.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工作开始有序推进。我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结合农村环境卫生改造、城乡风貌改造等工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统一收集和处理工作,建成了一批村(自然村)生活垃圾池,每年从财政中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垃圾清运处理,农村的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得到改善。
3.开展了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市政府从2011年11月起在万秀区的南中社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工作,向居民发放倡议书、宣传手册等资料700多份,免费为每户发放垃圾分类垃圾桶3户和垃圾袋300多户。据反映,目前南中社区能按要求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占居民总户数的67%,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5月,市政局在市内开展了收集废旧电池的专项行动,共回收了废旧电池5万多只,专项行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亟待加强。由于广大农村群众对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认识不够高,受农村生活传统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制约,农村垃圾乱堆乱倒等现象仍比较严重。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市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仅作简单的填埋处理,大多数乡镇未建垃圾中转站,大部分自然村没有建设垃圾收集池(如旺甫镇全镇16个行政村,只有一个村建有垃圾收集池),生活垃圾处于无序丢弃、露天堆放状态,严重影响了周边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
2. 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水平有待提高。据了解市区垃圾处理场收集的垃圾经分拣、回收后,垃圾的填埋率为50%左右,岑溪、藤县的垃圾处理场基本上只作填埋处理,这几个垃圾处理场的减量率是比较低的。同时,市区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未能达标排放,原因是现有的渗滤液处理站是按1997年环保部制定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规定的化学需氧量(COD)1000毫克/升以下、生化需氧量(BOT)6000毫克/升以下、悬浮物400毫克/升以下进行处理,但2008年环保部又制定新的排放标准,要求渗滤液处理要达到COD100毫克/升以下、BOT30毫克/升以下、悬浮物70毫克/升以下、氨氮15毫克/升以下才能排放,因渗滤液处理站处理技术达不到这个要求,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不给接入处理,所以垃圾填埋场产生的300吨/日渗滤液未经过彻底处理,排入市政排水渠后,直排江河,造成二次污染。(如今垃圾渗滤液处理站正在进行提升改造,已争取了2900万元国债,进行了初步设计,并进行招投标,估计9月份动工,明年6月份左右完工。)市区垃圾填埋场引进生产垃圾堆肥产品技术,每日分离出来肥料100吨左右,用于园林、植树等,虽有一定肥效,但对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未能达到无害化的要求,需要从技术层面对处理水平予以提高。
3.市区的建筑垃圾存在随意倒弃的现象。由于各城区都未建设建筑垃圾的中转站,且其填埋地点是经常变动的,使得市内产生的相当部分建筑垃圾随意倒弃在河沿及城乡结合部,垃圾“围城”现象依然存在。
4.资金保障机制还不健全。镇、村街垃圾处理资金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全市尚未形成一套分配合理、行之有效的农村垃圾处理资金分担机制,未能从资金上为保洁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保障。现行的一线保洁职工的工资待遇偏低,据了解,市区的一些环卫站的一线临时清洁工每月工资仅500-600元,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线。
三、意见和建议
要以保障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加强监管,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不断提高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垃圾收集处理工作的重要性,综合运用广播、电视、报刊、讲座、图片展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继续开展收集废旧电池的专项行动,增强市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和保护优美环境、遵纪守法的意识,自觉参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回收利用的综合处理过程之中。
2.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尽快落实全市各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保证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有序展开,杜绝农村垃圾乱堆乱倒现象。
3.尽快解决好市区垃圾处理场渗滤液的达标排放问题。针对市区生活垃圾渗滤液未能彻底处理直排江河问题,要加快垃圾渗滤液处理站提升改造步伐,使垃圾渗滤液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
4.选择适合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手段,力求实现垃圾减量的最大化。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在国外是一种成熟技术,应用较普遍,国内应用也越来越多,我国各省市都已建有或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扩大,焚烧处理已逐步成为大中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相对于无害化卫生填埋处理模式,焚烧处理模式的优点是环保性更强,“三化”(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效果更好,如果增加焚烧发电项目,那么资源回收利用性更高,通过焚烧垃圾产生电能,更加符合“资源化”要求。市人民政府要充分论证,及早确定今后我市的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生活垃圾处理先进工艺技术,真正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5.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设施建设。从目前的情况看,提高我市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的工作重点主要在广大农村,因此,必须切实加快镇(乡)村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实现全市每个自然村都有垃圾收集池,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把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付诸实现。市区要做好建筑垃圾规划定点工作,规划定点如有变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要在市区建设1——2处的建筑垃圾中转站,杜绝建筑垃圾乱倒乱堆现象。要提高一线保洁职工的待遇,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纠正环卫清洁工人月收入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