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人大代表吴凯军2002年从诚谏镇教育组调到筋竹镇教育组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他委以重任——担任筋竹中心校校长。30出头的他年轻、青春、理想的执着,放眼全镇20多所山村小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多之又多。
心系校园安全
在群众的眼里,吴凯军对教育是怀着一片深情的,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更是倾尽全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他曾说过:“提起教育,我眼前就浮现出农村孩子天真纯朴的脸,多么渴望有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啊!”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为了使全镇的学校都有一个安全美丽的校园环境,他常常在市、镇、村中来回奔波。
地处筋竹镇南面的双担中心小学,全校近300名小学生。学校地处一个低洼地段,每逢下大雨,学校的操场就变成了一张“大水塘”,严重的时候积水就达1米多深,同时也把教学楼一楼四周的教室也浸泡其中。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件事使村委会和学校也头疼了好几年。每当风雨袭来的时候,村民、村干部、双担小学的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就忧心忡忡的,作为中心校校长的吴凯军更是心急如焚,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为了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他奔走于岑溪市委、政府、财政部门、教育局等有关单位争取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双担中心小学教学楼终于获得自治区水毁项目专项资金30万元,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新建设了一幢教学楼,并在2007年建成投入了使用。
志明和石龙两间小学的校舍都建于上世纪70年代,校舍是土木结构的平房,经几十年风雨的洗礼变成了D级危房。根据上级的指示,学校无条件地拆除了属于危房的教室。这两所小学400名小学生只能在向农户借用的房子读书。师生工作与学习的困难,使吴凯军难以成眠。他放弃休息日,无数次向市里的有关部门汇报情况、要项目。同时与两村的村干一起进城找领导,千方百计寻求上级的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石龙、志明两所学校的教学楼建设终于获得了2006年“危改”项目资金,分别于2007年9月、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追寻理想办学模式
“关起门来办学没有活力,没有出路,必须借鉴陶行知的大教育思想,人人办教育,人人爱教育,打开校门构建适应农村需要的大教育。”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的这几句话中,使吴凯军校长有了深刻的体会,这是办教育的思想最高境界啊!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吴凯军把“人人办教育,人人爱教育”这种理念与村干、群众深入浅出的交谈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将“村校共管,家校共建——追寻一种理想的办学模式,放到地处筋竹镇西边的望闾小学去,在实践中的望闾小学的全体师生很快感悟到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
这种模式的实施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望闾村的群众在近些年来对学校的自发性的捐款进行球场、校门、校道等的建设早已让人相互称道。但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素质比较低,而且见识水平也不高,如何去实现家校共建呢?于是吴凯军与村支书黄正球、村主任李教华等村干部进行了促膝谈心,达成共识并且满怀信心地与学校的老师、校长等一起走家串户,将学校的情况,自己的想法同村民群众,学校董事会成员进行交流,征求他们的意见,邀请他们到学校共商学校的发展大计,有时候连休息日也不例外。村干部自主协助学校,参与管理,且不说其在建校期间是如何大汗淋漓地挥袖搬砖,在上课期间也常常早上七点多就来到了学校,看看村里学生谁来早了,谁来迟了。哪个孩子来到学校最认真学习,哪个孩子有什么问题、困难,并把这些情况一一同家长进行沟通反馈,赢得了很多的赞扬声,村干部对于学校的各个班级教学情况,也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并表示出资奖励取得好成绩的教师和学生。在学生的眼里,他们的校长、老师都是亲切友好的,在家长的眼里村子的老师是敬业的、实干的,这是在多少的岁月的洗礼中树起的形象。
在全镇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吴凯军对全镇校长们深切地寄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村校共管,家校共建的办学路线,追寻一种理想的办学模式。”
大力整合教育资源
岑溪市筋竹镇是一个山区乡镇,学校分布范围广,大多数都是山村学校,师资配备也不均衡,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筋竹镇的基础教育。为了让城镇与山村的孩子从小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同在一起跑线上起跑。吴凯军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与人大关于对筋竹镇的学校布局的调整,教育资源的整合,筋竹中心小学实施寄宿制办学的教育工作的改革。他常常与村、镇领导、校董会等深入群众中去宣传寄宿制办学的现实意义,获得筋竹镇人民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方的努力,在岑溪市委、市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上级投资了200多万元在筋竹中心小学新建了一幢教学楼。2009年8月筋竹镇顺利完成了学校布局的调整结构与教育资源的整合,筋竹镇中学与筋竹中学合二为一,筋竹中心小学搬迁到原筋竹镇中学开设寄宿制学校。全镇1800多名五六年级学生集中到筋竹中心小学进行了寄宿学习。筋竹中心小学配备了标准化的教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在多媒体教室里使用电子白板上课,并争取得到岑溪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的支持获得中央五部委捐赠绿色电脑15台,建立了校园电化教学网络系统,实现班班通,先进的教育手段的引进和应用,大大会地缩小了城镇与乡村教育的差别。寄宿制办学的实现,促进了全镇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公平的教育。让城镇与山村的孩子从小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同在一起跑线上起跑。教育资源的整合在筋竹镇已初见成效,筋竹中学2010年高考15人考上了本科线,中考77人考上岑溪市重点高中,筋竹中心小学选送31名小学毕业优秀生到市重点中学就读。是筋竹镇近10年来最好的一次,筋竹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创历史新高。
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吴凯军校长深深地认识到: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就必须开展各种比赛活动。通过评选“教坛新星”、“优秀教师”等形式把青年教师推上岑溪市、梧州市等优质课的评比及其他的教学技能大赛的舞台,以使他们得到成长。搞好教育科研工作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石,吴凯军校长带领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潜心进行课改活动,并与一线教师一道共同承担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校园人文文化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鼓励教师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并学校将教师的论文进行结集出版《教师论文集》。经过努力科研课题的研究获得了省级以上的有关专家的鉴定与验收,筋竹中心小学分别获得了全国经典诗文诵读优秀学校,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去年7月学校获得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教育示范基地,吴凯军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教育标兵,赴北京参加表彰大会。此外,除了组织教师参加地市或省级以上的教师培训外,还选派优秀教师到南宁、梧州、桂林、广东等地考察学习,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把别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回来。目前筋竹中心小学拥有岑溪市有突出贡献的名师,梧州市级骨干教师,21世纪园丁工程C类教师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打造了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营造育人好氛围
建设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在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美化的同时,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学根据实际发展的需要,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先后投入110多万元,高起点、高标准对校道、校内广场等铺设水泥进行了硬化,新建了6个颇有特色的花坛,在内操场增置文化石,维修校舍、整修广场、校道,开辟并更新学校的墙报、板报、宣传标语,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了校园环境,增设红领巾广播站。每天进行两次广播宣传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和新闻事件。
优化校园环境,营就育人氛围。全力打造校园“竹文化”和“文化石”。在校园绿化、美化方面,目前种上了山茶花、棕榈树,佛肚竹、散尾葵、黄金叶、福建茶、大王椰、四季桂花、冬青树、月季花、铁树等草木,给美丽的校园再添新颜,目前还采集了8块总重100多吨的花岗岩枯石,置于花坛之中以点缀校园。请来岑溪市书法家因“石”制宜,分别用楷书、行书、隶书刻上文字,书上典故,让石头“活”起来,命其名曰“礼”之石——孔融让梨,“智”之石——曹冲称象,“忠”之石——岳飞报国,“勤”之石——闻鸡起舞,还将“仁”“爱”“诚”“信”等多块石头置于绿树、花丛、草地中,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筋竹中心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同时通过“ 石刻”文化,构建了一条“石头文化”走廊,与美如画的校园相互映衬,使校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提升。以突出学校育人理念和办学目标,凸显教书育人的环境和氛围。
( 卓尚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