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春雨,花红草绿。连日来,笔者穿行苍梧新地、六堡等镇时看到,许多农民群众冒着绵绵细雨,奋战在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第一线。那一排排新种植的绿树含翠吐绿,长得郁郁葱葱,散发出令人欣慰的勃勃生机。山雾飘渺的树丛中,时隐时现林农除草、施肥的忙碌身影。
“以前我们自家造林 种树,担心集体平分导致利益不合理,对造林致富信心不高,可现在好了,这次林权改革的好政策让我们都安心了,我们可以放心地种树了,我今年到外地购买了一批松树苗把我家的20 亩山地全部种上了松树。希望8——10年后能有个好收成,今后还要多学点林业科技,好把这条致富路子越走越宽。”见到新地镇殿村的农民李运锋时,他正戴着雨具冒着细雨连绵在山上忙着种植松树。今年34岁的李运锋是村上比较有经济头脑的新型农民,他从2005年就开始发展砂糖橘、马水桔种植。去年,由于深入学习了解了新的林改法律法规,对造林致富的政策心里有了底,他又把眼光瞄准自家的山地,刚过完年,趁农忙还没有开始,他们夫妻俩就已经赶到自己的山地里种松树了。虽然每天要种植300——400棵松树苗很辛苦,但夫妻俩心里甜着呢,不久的将来,眼前的这片山头就是他们的“绿色银行”。
在苍梧县各乡镇的山头,像李运锋这样刚过年就上山植树造林的身影随处可见。六堡镇理冲村的农民吴超海也是其中一个。春节一过,吴超海夫妇俩和哥哥吴超祥就着雨水在自家的山上补种了两千多棵杉树苗,一家人 忙得不亦乐乎。吴超海夫妇俩和哥哥吴超祥早年前一直在广东务工,外出打工虽然能赚到几个钱,但回到家里什么都是空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吴超海一家带来了致富希望,他们经过调研,了解到近年来由于许多人建新房、装修屋室以及楼梯栏杆等皆喜欢用杉木料,这样既雅观,住得又舒适,因而杉木价格重新攀升。在山地上种植杉木,管理方便,省工省肥,既避免了土地抛荒,又绿化了山地,改变了生态环境,数年之后还可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于是他们决定返乡种植杉树、松树。目前,他们已经种下2万多棵杉树、松树。“以前总觉得农村的活计不多,一年种完水稻就闲了,想出去打工挣点钱,自从林改把山分到了户,就觉得人手不够了,哪里还有时间出去打工,再说现在山里的活计样样挣钱。”吴超海说。下一步,吴超海还打算到广东一带调研,想发展中草药种植。“林地归了个人,荒山种树,树下种药材,再养些山地鸡,鸡粪壮树。我们致富有希望了!”。吴超海说,这是2010年自己最高兴的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区农民得到了实惠,一片片山林在他们眼里已真正变成了一个个“绿色银行”
其实,“林改”后、林地落户后,苍梧县像精耕细种农作物一样种用材林、经济林的农民又何止李运锋、吴超海他们?
“这70多亩六堡茶,是去年林改后才种下的。”自治区人大代表、六堡镇六堡村农民李华告诉笔者,没确权发证,林地没生根,大家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明明晓得靠山吃山这个理,就是不敢轻易的承包山林发展规模种植!眼前这片“只生杂草不生钱的荒山”,原来是人见人嫌。 去年林改开始后,林权到手,大大加快了林地流转,我才承包了这片山头。
李华算了算账,六堡茶一般3年即可采摘,每亩可以年产干茶80多斤;5年后可年产干茶80——120多斤。按照现在市场六堡茶可卖到每斤150元的价格出手,扣除肥料、人工钱,种植茶叶是有钱途的。“树在山上生,钱在树上长”,吹糠见米的效益,使李华又有了新的计划,今年他打算再承包200亩山地投入50万元发展六堡茶规模种植。“林改前,农民要干这样的大事,总怕国家政策会变,哪敢随便乱动。如今,一本林权证就让农民放开了手脚,把植树造林当成农作物一样来种!” 李华笑着对笔者说。
说到种树的好处,新地镇殿村农民蒙海山是笑得最甜的。蒙海山几年前种下的1000多棵松树已是层峦叠翠,满山葱绿,去年就可以割松脂了,去年每百斤松脂收购价在700——900元左右,割松脂让蒙海山让自家山头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赚钱,那里还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如今,在苍梧县的广大农村,农民们聚在一起不是聊张家的儿子在哪发财,李家的女儿在哪打工,也顾不得说张家长李家短了,他们心里惦记的是自家的山林还要补些树苗,荒坡上要种油茶、种八角或是开垦后种果、种竹等等大事。观念的转变,使该县广大农村出现了“争山育林”的喜人场面。
种树,种茶,种果,种竹,在苍梧县广大农村的山上随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为鼓足群众干劲,该县适时地推出山地开发优惠政策。该县落实扶持补助政策,凡是中央和自治区的项目资金,优先安排扶持造林大户及企业;未获得项目资金扶持的个体及农户,在规划建造基地范围内,联户相对连片采用良种良法种植桉树、大叶栎、马尾松、八角、杉木等原料林100亩以上的,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每亩奖励15元;种植良种油茶5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30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订单内林下种植药材的每亩补助30元。为提高造林质量,该县林业部门还积极做好种苗供应保障和技术服务工作。
(钟斌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