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岑溪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调研组到该市教育局、筋竹中学、筋竹中心小学、中围村小学等地视察调研,听取了市教育局领导关于该市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情况汇报及所到学校的情况汇报。调研组查阅了有关资料,并在筋竹中心小学召开了人大代表、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类代表参加的调研座谈会。
2007年,针对该市农村留守儿童多、学校布局分散、交通日益便利的“三个实际”,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岑溪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推进小学高年级寄宿制办学工作意见》,明确提出了教育资源整合的要求及目标,坚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予以保证,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目标。在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该市的主要作法有:
撤校并点,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开展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以来,该市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适度集中、循序渐进”的原则,撤并了学校108所,其中小学教学点91个,初中17所。
实施小学高年级寄宿办学工程。即将村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集中到镇区或村中心小学寄宿就读。目前该市已有224所小学实施寄宿就读。
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工程。该市在调整学校布局过程中,撤并了一批教学点及学校,腾空了校舍4.5万平方米,该市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实施市区学校减压增容工程。在调整学校布局过程中,该市在市区新建了办学规模2500人的初中2所,小学一所。通过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使市五中、市五小等12所薄弱学校发展成为优质学校。
通过教育资源整合,该市在教师配备、教学质量、教学设备设施以及校园安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实现了公平教育:
一是教育资源明显整合。通过布局调整与实施小学高年级寄宿办学,大批边远村庄的学生集中到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中心小学就读,使农村学生享受更公平的教育。同时,有限的经费、各种教学仪器、文体设备等更加集中使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办学条件的作用。
二是师资配置明显优化。调整前,村小学和教学点只能开设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多数教学点的教师都是包年级、包班上课,部分乡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甚至是实行复式教学,谈不上享受优质教育。布局调整后,全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合并到了就近的中心校就读,基本实现了教师单科教学,学校的师资配置逐渐趋于合理,为巩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该市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改造校舍危房2.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4.6万平方米,教学条件大大改善,大大缩小了城市与农村学校的距离。
实施布局调整,推进小学高年级寄宿办学,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加上师资的优质配置,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该首批实施寄宿办学的南渡、筋竹、岑城等镇,其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明显高于其他镇。
四是农村学前教育得到加强,初步解决外出打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该市有16万人口常年外出广东等地打工,“留守儿童”高达2.6万多人,成了外出打工族的后顾之忧。实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一方面,实行小学高年级寄宿制的做法,解决了部份家长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将布局调整后腾出的闲置校舍,转为农村学前教育用房,解决了另一部份家长的后顾之忧。目前,该全农村3—6岁学龄前幼儿入园(班)率已达70.8%。
五是拓宽了教育发展渠道,促进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后,该市高(职)中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内涵不断发展。岑溪中学、市二中先后成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市职校成为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六是县域教育全面加强,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几年来,该市通过布局调整,改建、扩建、新建了一大批校舍,优化了教育结构、扩大高中招生、发展了职业教育,进一步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寄宿办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同时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岑溪市区在校学生从2005年的2.3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4.5万多人。职业教育的发展为该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培养了大批产业人才。2008、2009、2010年该市连续3年荣获自治区科学发展“十佳”县(市)。
调研组对该市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
(韦 林 彦文 欧 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