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构筑诉调对接调解圈
来源:梧州市人大  发布日期:2013-03-10  分享到:
     见过外科诊所、牙科诊所……这些都是给病人问诊看病的。然而,在蒙山县法院黄村人民法庭辖区的一些村委会门口,笔者头一回看到了“法律诊所”,这“法律诊所”究竟是给谁看病的?看什么病的?带着疑问,笔者近日走进了这些诊所探个究竟。
     经过实地采访了解,原来,这是黄村法庭在创建无诉讼村屯活动中,正在布局的“诉调对接调解圈”。“有了这样一个‘调解圈’,群众便能就近找到调解机构实现诉调对接,将矛盾纠纷化解在镇村。”蒙山县法院院长张勇介绍道。蒙山县法院黄村法庭创新开设“法律诊所”是法庭设立在辖区村屯里的“医疗急诊室”,是法官走出法庭的落脚点,为邻里关系把脉看病、使矛盾得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化解。村屯“法律诊所”的设立,为该法庭“无诉村屯”提供快捷便利的调处平台。
“法律诊所” :诉调对接调解圈
     “今天由我们法官和司法所干警担任的‘法律医生’和‘义诊员’要到10多公里的道冲村去‘出诊’,调解一起村民邻里的矛盾纠纷。”   
     3月9日上午9时许,笔者驱车离梧州市区近200公里的蒙山县法院黄村人民法庭,庭长吕承汉、副庭长覃阴伟、书记员唐冬梅以及黄村镇司法所所长莫运福正准备出发。
     坐上法庭的“出诊车”,路上吕庭长向笔者介绍,为构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目前,除法庭专门推出诉讼与调解对接的窗口外,辖区的3个乡镇20多个社区(村屯)也都设立了司法调解室。然而,地处边远的村屯人口居住较分散。有的镇、村距离法庭五六十公里,来回乘车起码半天时间。为此,法庭在道冲村、明觉村等3个村试点设立了“法律诊所”。“镇司法调解室和社区(村屯)法律诊所共同构成了‘诉调对接调解圈’,将调解服务由街镇延伸到了村委、小组。”吕庭长说道。法庭还将定期派骨干法官到各“网点”培训辅导调解员,并在辖区范围内进行巡回调解。
聘请诉讼“预报”员:专家把脉看病化纠纷
     汽车在崎岖的山路颠覆了近30分钟,我们终于来到道冲村村委。
     道冲村支书、主任兼诉讼联络员杜富华介绍说,2012年初,在法庭的指导下,村里正式开办了“法律诊所”,即以村委为单位,整合镇法律资源,为遇到法律问题的村民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和代理服务等。“诊所”成员由法官、民警、司法干部、村干部等组成,每天轮流坐堂问诊。“诊所”以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大调解”体系建设为宗旨,集村民矛盾化解、法律诉讼代理、困难群体无偿法律援助、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致力于完善村委服务职能,维护和谐稳定。
     道冲村的梁某与胡某因为屋后排水沟的归属问题争执了好几年,矛盾有升级冲突的苗头。当天,担任诉讼“预报”员的村干部及时为法庭“播报”,黄村法庭接到诉讼联络员的报告后,马上组织“法律医生”和“义诊员”前往现场进行调解。
    “这条水沟是长期使用的,梁某那边的水流入这里,这边屋顶滴水下来,应该是共用的;瓦檐水垂直滴下来,起码占到水沟的半边以上,大家都可以看得到。”
     经过“法律医生”和“义诊员”20多分钟的“摸排把脉”,双方终于在现场达成了和解协议。“不用对簿公堂,在社区内就可以解决纠纷,既便捷又安心,还不用收任何费用。”村民们说道。据了解,有了法律诊所,道冲村去年以来没有发生过一起民事诉讼纠纷。
     黄村法庭通过各村屯设立的“法律诊所”,聘请诉讼“预报”员,及时为法庭“播报”村屯全天候动态,使法官能够对民间纠纷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同时亦能为群众反映、申诉问题提供机会及处所。
     2012年12月中旬,辖区汉豪乡50多岁的倪老汉被族上的侄子用桐木撞伤,双方为医药费等损失协商无果,矛盾不断激化。法庭接到汉豪乡诉讼联络员的汇报后,为防止事态恶化,决定当即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以免影响邻里、村屯的稳定团结。法官组织双方亲属,与当事人围坐一起进行谈心,先从社会中的相互帮扶等各种先进事迹与双方交谈,再慢慢谈及叔侄间更应当互惠互助、和睦相处,再举一些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互不相让、最终导致犯罪发生的反面教材给双方,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情理、法理上给双方贯输和谐的思想,使双方分清轻重,经过一上午的努力,纠纷得到了和解。
                                                  “法庭航标”:让百姓更加感受阳光司法
    “有了法庭的联系卡,有什么法律问题可以打电话咨询。”一陈姓村民高兴地说。当天,法官走进田间地头,向村民派发联系卡和法律宣传资料。
     黄村法庭从便民制度、便民措施等方面入手,在辖区的各个乡镇设立“法庭航标”,使群众了解法庭、信任法庭。同时还不定期在各乡镇圩日时设立普法、咨询、解答疑问工作点,派发印制有法庭地址、联系方式、法庭工作人员、工作制度、惠民措施等内容的“明信片”,使“阳光司法”在群众中得以树立,为群众更加了解法庭,亲近法庭,缩短法庭与群众的距离,拉近法庭与群众的感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法庭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及公信力。
     笔者在黄村镇黄村村的“法律诊所”看见,接诊登记表、处方、调解文书等表簿齐全。他们印制了法律诊所指南、电话等,发放给村民,方便群众“就诊”。
     黄村法庭还充分利用并发挥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及其突出的能力来给力民间纠纷。在辖区的黄村镇、汉豪乡司法所的莫运福和莫文兴两位“全国优秀调解员”的影响力及其公信力的推动下,2012年黄村法庭的民商事纠纷诉前调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法庭在开展的各类普法宣传活动中主动邀请两位全国优秀调解员参加,用他们高超的调解艺术为群众定纷息争,用好用活两张模范人物牌。同时通过与辖区乡镇人民调解委员建立的民商事纠纷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两级调委会的信息反映,法庭能够及时了解并掌握辖区村屯的动态,为纠纷的预防、调处打通了通道。
    “法律诊所”不仅把邻里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还把案件了结在庭前。2012年12月17日,黄村镇黄村村街头组村民黄某在某炭业制品厂搬运木糠时造成左脚骨折,后做手术治疗先后花去各种费用3万多元,企业老板因为赔偿金额问题协商不下,黄某扬言得不到赔偿将把炭业制品厂炸掉。司法所所长莫运福接到村干部报告后,马上深入调查,了解到黄某刚建了房屋欠下一身债,家庭十分困难。掌握这一信息后,黄村村的“法律诊所”立即启动了急诊预案,召集“诊所”内法学专家和司法所干警进行专家会诊。
     今年3月5日,黄村法庭的法官会同镇司法所所长莫运福一起把 “流动法律诊所” 开设到企业进行调解,经过半天时间努力,黄某与老板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获得满意的赔偿,就在开庭前撤销了诉讼。
  2012年至今,黄村法庭立案受理的案件上升率同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创造了黄村法庭民商事案件上升率下降的一个奇迹。一些陈积不解的纷争经过“无诉村屯”无讼思想的影响亦都能得到有效调处,一桩桩矛盾根深蒂固的纠纷在无讼为贵思想的影响下亦都能化解积怨,重修和好。蒙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振国深有感触地说:“别看‘法律诊所’很小,人员不多,但诊所因其结构科学、组织灵活、功能合理、人员精干,优势独特,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李继远  桂 西)
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桂ICP备17011532号-1 桂公网安备45040502000078号
联系电话:0774-6021985 传真:0774-6021991 电子邮箱:wzrdgg@163.com
地址:广西梧州市迎宾路19号 邮编:543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