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美丽梧州建设
来源:梧州市人大  发布日期:2013-02-21  分享到:
     2月20日,梧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代市长朱学庆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客观总结我市过去一年里所取得的成绩,并描绘了新一年的发展蓝图。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市“五年规划三年完成”的决战之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为了方便广大干部群众更全面深入了解《报告》的核心内容,本报特对《报告》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2012年成就回顾

  地区生产总值885亿元,增长15%,高出预期2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区第2位;

  地区生产总值

  排全区第二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5亿元,增长35%,高出预期10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区第1位;

  固定资产投资

  增速排全区第一

  财政收入101亿元,增长32.7%,高出预期12.7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区第2位;

  财政收入增速排全区第二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2亿元,增长27%,高出预期5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区第2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增速排全区第二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增速排全区第二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39.3亿元,增长35.7%,高出预期6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区第2位;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排全区第四

  农民人均纯收入6500元,增长15%,高出预期2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区第4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10元,增长13%,高出预期1个百分点,增速排全区第4位;

  ●报告解读

  关键词: 产业转型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抓大壮小扶微” 

  推进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措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雁行阵势”梯次布局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千亿元、百亿元产业,力争年内再生资源、再生不锈钢制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均达到300亿元以上,陶瓷、建材、机械制造产业产值均达到150亿元以上,食品、医药产业产值均达到50亿元。

  ———重点抓好鑫华通科技园、志达电子科技园、鼎立稀土新材料等项目建设。

  ———重点抓好神冠1万吨微晶纤维素项目、骆驼华南电池免维护及新能源铅酸蓄电池、鸿图公司2万吨精密压铸及模具生产等100个重点技改项目。

  ———重点扶持107家骨干企业上规模,力争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3家、50亿元以上企业5家、30亿元以上企业13家、10亿元以上企业37家,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25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50家,新发展微型企业2500家以上。

  ———积极推动奥奇丽公司、金茂钛白粉公司、广西有色再生金属公司、梧州松脂公司等企业上市。

  

  推进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措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西江经济带梧州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达238万亩、粮食总产量82万吨。

  ———力争水果种植面积6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6.5万亩、中草药种植面积35万亩以上、品牌蔬菜基地面积1万亩以上;新造高脂松10万亩、高产油茶5万亩以上;

  ———加快生猪、三黄鸡、肉兔、鱼、蜂、蚕等特色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力争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3%以上。

  ———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以上。

  ———加快建设长洲防洪堤南北堤、高旺防洪堤等工程,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0处,解决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抓好一批综合示范样板点。

  

  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

  措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安排商贸物流产业项目87项,计划完成投资85亿元,加快推进市商贸物流园、毅德商贸物流城、中恒国际医药物流产业园、旺城广场、岑溪泽仁现代商贸物流城等重点项目建设。

  ———建设一批美食、购物、休闲等特色商业街,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商贸、餐饮、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

  ———大力发展新型消费和绿色消费,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8亿元。

  ———围绕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着力提升景区品质和等级,加快推进西江南岸休闲度假核心区、游客集散中心和“10+2”旅游项目建设。

  ———筹建粤桂城市旅游联盟,共同开发“一程多站”、优势互补的“广肇梧”精品旅游线路,推动西江区域旅游一体化。力争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总量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90亿元。

  关键词: 项目投资

  重点项目总投资3026.5亿元

  加快园区项目建设

  措施: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深入开展“三年一工程”活动,安排重点项目996项,总投资3026.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810.5亿元。其中,续建项目472项,年度计划投资552.4亿元;年内新开工项目443项,投资257.9亿元。

  ———继续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建成保障性住房10167套(户)。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5亿元。

  加快园区项目建设

  措施:以“五园八区”为项目建设主战场,持续打好园区建设攻坚战,安排园区(产业)项目307项,总投资1212.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3.9亿元。

  ———梧州工业园区抓好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污水处理厂二期、创业基地等50个项目,争取年内完成投资78亿元以上。

  ———再生资源加工园区抓好年产30万吨再生铝、年产20万吨光亮铜杆、年产130吨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工程等64个项目,争取年内完成投资59亿元以上。

  ———陶瓷产业园区抓好京宝陶瓷制品生产、新舵陶瓷生产、宇豪陶瓷生产等21个项目,争取年内完成投资28亿元以上。

  ———再生不锈钢制品产业园区抓好永达不锈钢技改、金海100万吨不锈钢管材加工等16个项目,争取年内完成投资27亿元以上。

  ———发展壮大产业园区规模,力争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70亿元、工业增加值350亿元以上、税收35亿元。

  关键词: 生态建设

  筹建市工业博物馆

  节能减排确保青山绿水

  措施: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绿色经济,推动与青岛新天地集团、湖北骆驼华南集团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梧州陶瓷产业园区、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塘源化工园区等园区生态循环化改造,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调整优化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布局,加快完善区域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引导农业产业结构向无害化方向调整,建设绿色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加大工业历史和循环经济理念宣传教育力度,筹建市工业博物馆、市循环经济体验馆。

  

  节能减排确保青山绿水

  措施: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加强重点行业及重点耗能企业能源消费动态监管,在不锈钢、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推进建筑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继续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推进重点企业污染减排,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力争重点减排项目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80%以上。

  ———加快城镇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县域生活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措施:重视生态系统建设。启动环境功能区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重点推进城市绿道、城市公园、江河沿岸和高速公路、铁路两旁绿化景观建设,力争植树造林24万亩。

  ———大力促进资源节约,强化矿产资源管理,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抓好天然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沿江防护林和水生动物养护工程建设。

  ———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前期工作,推进生态市县、生态乡村等绿色环保系列创建活动。

  关键词: 改善民生

  筹资40亿元

  办12件民生工程

  (1)社保惠民工程。筹措资金4.55亿元,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阳光家园计划”等项目;新建80个农村五保村。

  (2)健康惠民工程。筹措资金7.64亿元,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中海贫血防治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对15所乡镇卫生院进行危房改造,抓好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建成1.1万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

  (3)教育惠民工程。筹措资金2.08亿元,实施职业培训、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项目,对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就读普通高中的贫困学生、就读中职的全日制学生进行资助。

  (4)强基惠民工程。筹措资金1.17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解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

  (5)安居惠民工程。筹措资金12.35亿元,实施城镇公租房、安置房、廉租房和城市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完成6000户农村危房改造。

  (6)土地整治惠民工程。筹措资金2.55亿元,对42个村实施整村推进土地整理,实施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

  (7)农补惠民工程。筹措资金5200万元,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作物良种补贴等项目。

  (8)生态惠民工程。筹措资金8696万元,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新建农村沼气池4200座。

  (9)文化惠民工程。筹措资金3511万元,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场所免费开放等项目,完成7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10)通畅惠民工程。筹措资金5亿元,实施183个建制村道路硬化工程,实现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

  (11)水库移民惠民工程。筹措资金452.8万元,建成6个水库移民新村。

  (12)就业创业惠民工程。筹措资金3.35亿元,实施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农民创业园等就业创业帮扶工程;发展2500家微型企业,解决13000人就业。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措施: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抓好市十四中迁建、二中新校区、红岭新区小学等项目建设。

  ———继续推进中小学校安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改善城乡办学条件。

  ———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稳步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打造特色品牌学校。

  ———深化五年职业教育攻坚,筹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试验区。支持梧州学院、梧州职业学院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教学改革年活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力筹备广西第13届运动会

  措施: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深化“璀璨广场”群众文化活动。

  ———提升宝石、龙母、粤剧等文化品牌,打造西江文化精品。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加快建设盛意达电子创意文化城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大体育事业投入,加快市体育中心、市体育场等项目建设,全力筹备广西第十三届运动会。

  

  完成市人民医院一期搬迁

  措施: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规范农村卫生室管理,让城乡居民就近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完成市人民医院一期搬迁,加快市妇幼保健院扩建项目建设,启动市第二人民医院搬迁工作,进一步落实新农合“一卡通”、“一元钱”看病等便民措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启动梧州西江机场建设

  重点建设苍海新城

  措施:加快推进交通网络建设。

  ———完善“丰字型”铁路网,建成南广铁路梧州段和梧州南站,推进梧州港赤水作业区进港铁路建设,加快柳肇铁路、洛湛铁路电气化、洛湛铁路二线工程前期工作。

  ———完善“一环七射三连线”高速公路网络,确保岑溪至水汶、梧州至贵港高速公路梧州段建成通车,加快梧州至柳州高速公路梧州段、环城高速公路建设,推动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梧州段、梧州至封开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建成梧州港李家庄码头三期扩建工程、紫金村综合码头一期、中储粮码头,加快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建设,做好赤水圩作业区二期、藤县东胜作业区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西江航道、桂江航道整治工程。

  ———启动梧州西江机场建设。实施国省道干线公路提级改造,完成西江机场进场公路建设,加快苍梧龙圩至藤县潭东“二改一”工程建设,推进207国道东绕城过境一级公路、长洲水利枢纽至赤水沿江一级公路、蒙山(经夏宜)至金田二级公路、藤县津北至长洲三龙大道二级公路前期工作。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攻坚大会战,实现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

  

  重点建设苍海新城

  措施: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按照“一江两岸三组团”的发展思路,继续唱响城市建设“三部曲”,提高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

  ———大力推进苍海生态新城建设,重点抓好环城水系、苍海公园、西北岸线绿化景观工程、跨湖桥、半岛核心区等18项工程,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4亿元以上。

  ———加快红岭新区及拓展区开发建设步伐,重点抓好西江三桥、中央商务区、新加坡印象、玫瑰湖景观综合整治工程二期等35个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完成投资22.2亿元。

  ———推动南岸片区开发建设,重点抓好西江四桥、塘源工业区道路、高旺八宝塘片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力争年内完成投资6亿元。

  ———重点抓好“三冲”地质灾害综合整治、新兴二路三路主次干道改造、小街小巷整治工程。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停车场、健身休闲场地、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

  ———全力以赴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开展城市绿道、沿江绿带、社区公园建设,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验收标准。继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推进苍梧龙圩与中心城市

  同城一体化

  措施:加快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苍梧龙圩与中心城市同城一体化,进一步扩大岑溪、藤县和蒙山县城城区规模,加强石桥、太平、归义等重点镇、中心镇建设,推进产业、人口和资源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

  ———推动梧州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加工园区、陶瓷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园区开发与小城镇建设互动发展。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入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和城乡清洁工程。

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桂ICP备17011532号-1 桂公网安备45040502000078号
联系电话:0774-6021985 传真:0774-6021991 电子邮箱:wzrdgg@163.com
地址:广西梧州市迎宾路19号 邮编:543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