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停车费用下降 停车难停车乱明显改善
来源:梧州市人大  发布日期:2023-11-23  分享到:

梧州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条例实施五年多来,梧州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市区停车设施建设

城市道路停车费用下降 停车难停车乱明显改善


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41336万元支持停车场项目建设;城市道路停车收费标准最高下降25%;截至2022年底,市区停车位达74061个,可满足大部分停车需求……

自2018年7月1日《梧州市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施行以来,梧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市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等工作,经过5年多努力,市区停车难、停车乱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条例落地见效:依法推动停车场建设快速发展

条例实施5年多来,梧州市按照条例的规定,加强规划引领,编制了《梧州市建成区停车场规划(2014—2030)》及《梧州市建成区停车场规划(二期)》两个专项规划,对建成区停车设施布局作出全面规划。2018年至今,梧州市本级共争取新增专项债2.95亿元、落实市城区社会停车场及配套综合提升 PPP项目(一期、二期)注册资本金6436万元、自治区补助资金400万元,累计投入财政性资金41336万元支持停车场项目建设。梧州市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市区停车设施的建设工作,2022年6月出台《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实施方案》,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支持停车场建设工作。为规范停车收费,梧州市于2021年8月调整城市道路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调整后,梧州市城市道路停车收费标准最高下降25%。

按照条例的规定,梧州市及时分析研判城市交通发展和停车需求变化,先后实施西江二路超大金晖立体停车楼等多个公共停车场项目,共提供约830个停车泊位。2020年建设江滨国际大酒店—文化中心地下停车场、中医院立体停车楼、富民投资大厦停车楼、桂东医院立体停车楼等4个项目,2021年实施银湖北路智能立体车库项目。截至2022年底,已完成市区范围内停车场项目建设(含PPP项目)并实施运营,市区停车位达74061个,可满足大部分停车需求。推广应用停车设备智能化、信息化,设置新能源车辆停车位和充电设施,按建设计划,预计5年内在市区范围内建设约7950个充电桩以及充电桩配套设施。其中,道路停车泊位充电桩占比25%—30%,公共停车场及专用停车场充电桩占比约20%。

按照条例的规定,梧州市在老旧小区原有车位的基础上,重新合理规划车位,最大限度增加公共停车泊位。同时,发动各机关单位将单位停车场在晚间及双休日错时对外开放,方便群众停车。截至目前,在老城区、老旧小区、骑楼城景区等周边道路新增或调整7000个临时停车泊位,在鸳江路、白云路、新湖一路、广场路等路段新设置167个夜间临时停车泊位。

执法检查组:建议探索试行共享停车、错时停车

今年9月,梧州市人大常委会成立执法检查组,对梧州市贯彻实施条例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从检查结果来看,条例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但仍存在道路停车泊位规划不够科学、贯彻条例的主动性不够、法律的严肃性没有充分体现、法律宣传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近日召开的梧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执法检查组报告了执法检查的相关情况,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条例的相关建议。

执法检查组建议,市政府应加强停车场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的组织领导,及时出台相关配套规定,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新局面,建立由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的城市停车场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停车场规划、建设、使用和管理等重大问题,组织建设统一的停车信息诱导系统。科学组织编制停车场专项规划并及时将其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停车场专项规划和机动车停放需求,优化建设布局,科学编制公共停车场年度建设计划,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执法检查组提出,加强统筹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住建、城市管理等部门要根据条例的法律责任,结合辖区实际,加强配合,形成合力,通过日常巡查、联合执法、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等,加大对道路停车泊位被占用摆卖、堆放杂物、私设地锁等乱象的查处执法力度,大力整治占用人行通道设置停车场、“僵尸车”、长期占用公共停车设施和机动车违规停放等各种违法行为。

执法检查组建议,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控停车需求作用,研究制定差别收费政策,实行不同区域、时段、类型的停车差别收费,提高临时泊位的周转率和周边停车场的入库率。积极推广智慧停车场建设,通过免取卡停车、场内智能引导停车、智能机械停车、自助寻车、停车费电子支付等功能,提高停车泊位的周转率。探索试行共享停车、错时停车,建议研究出台共享停车、错时停车政策意见,协调机关、企事业单位利用夜间或者节假日开放空余停车泊位,鼓励小区停车场在白天工作时间向社会车辆开放。引导驾车者换乘公共交通,缓解城区停车压力。鼓励群众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共享单车、步行等方式出行,尽量减少私家车出行量,逐步达到车辆出行和停车供给的基本平衡。(黄世钊  李德昌 谭伟成)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

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桂ICP备17011532号-1 桂公网安备45040502000078号
联系电话:0774-6021985 传真:0774-6021991 电子邮箱:wzrdgg@163.com
地址:广西梧州市迎宾路19号 邮编:543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