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沉睡地” 焕发新生机
——助推撂荒地整治,万秀区龙湖镇人大在行动
来源:梧州市人大  发布日期:2023-06-02  分享到:

“原来大片的土地都是熟地,但是村民无暇耕种,一直都荒废着,现在引入企业承包土地,不仅解决了撂荒地的问题,还可以促进村民增收。”万秀区龙湖镇人大代表莫洁月欣慰地说。

近日,走进万秀区龙湖镇塘源村的华大多年生稻梧州市丰梓园示范基地,可以看到30余亩的多年生水稻长势喜人,曾经的荒地已披上翠绿“新装”。据悉,多年生水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收益,种一次可以连续收割3到5年以上,可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投入,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600-800元,是一项轻简化稻作生产技术。通过落地推广,实现联农带农,给当地群众增产增收拓宽了一条新路子。据该基地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平整出土地60余亩,今年早造已种植多年生水稻30余亩,晚造种植面积可达60余亩,并计划在2到3年内建成占地300亩左右的种植示范基地。

万秀区龙湖镇塘源村的多年生稻示范基地(李红丽摄)

地为粮之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严守耕地红线,让荒废的土地“活”起来,今年以来,龙湖镇人大积极行动,通过“三步走”工作法,组织辖区人大代表深入了解当前撂荒地复耕难点,为探索破解耕地撂荒难题建言献策,盘活撂荒耕地资源,助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让多年的“沉睡地”重焕生机,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染上一抹靓丽的绿色。

走在田间地头,实地调研知详情。龙湖镇人大在人大代表云履职平台收到关于撂荒地整治的建议后,立刻组建人大代表撂荒地整治专项调研小组,对照全镇撂荒地整治图斑,深入各村屯和撂荒地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全面摸清撂荒耕地底数,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实地调研,从生产投入成本高、劳动力紧缺、土地流转费用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针对土地撂荒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整改意见建议,确保弃耕地应种尽种,保障土地高效利用,不荒废任何一处良田。

走进群众心窝,深入沟通晓民意。依托代表联络站,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深入村屯田间地头及群众家中,与群众近距离沟通、面对面交流,了解群众复耕情况、土地撂荒原因,向群众解读关于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决策部署,把惠农、利农的好政策讲到百姓心坎上,让村民群众及时了解“保障粮食安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等惠民惠农新政策,引导农户恢复耕种,提高农民耕种积极性。针对面积较大复耕困难大的地块,在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情况下,按照“代表+联络员+数据库+项目”的建议办理模式,列入镇民生问题数据库,并以镇人大的名义,交给镇政府进行办理。

走在困难前头,冲锋在前解民忧。龙湖镇人大积极探索代表履职积分制,并在塘源村实施试点工作,以可视化的积分量化代表履职情况,激发代表履职活力,各级代表主动作为,经多次调研论证,引进推广一批良种、良法,吸引社会资本力量,引入企业发展水稻产业,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投入资金开展土地平整及水利灌溉建设,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沉睡”的耕地再次被激活,实现了粮食安全与经济效益的同频共振。

“沉睡”多年的撂荒地得以复耕复种,既保障了政策的贯彻落实,体现了龙湖镇撂荒地整治工作的成效,又彰显了人大代表的责任和担当,完善了代表建议的办理机制,提升了群众对人大代表的满意度。近年来,在万秀区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龙湖镇人大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深入一线听民情解民忧,有效推动梧州综合保税区建设、农村外立面改造项目等多项重点工作。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乡村振兴“耕基”。龙湖镇人大将继续发挥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天然优势,进一步强化履职担当,切实反映民生问题,并加强对撂荒地复耕复种的监督,助力万秀区打造广西首个“多年生水稻”种植示范基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

(文/化越 谭湘濛   图/李红丽)

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桂ICP备17011532号-1 桂公网安备45040502000078号
联系电话:0774-6021985 传真:0774-6021991 电子邮箱:wzrdgg@163.com
地址:广西梧州市迎宾路19号 邮编:543002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