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媒体上看到,我市医改的重点是建立“医疗联合体”,并以此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请问,何为“医疗联合体”?我市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询问者:李健雄委员。
应询者:医改办主任周雄、卫计委主任谢英。
周雄:医疗联合体,一般我们简称医联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比如在梧州市范围内,由三级、二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医疗机构联合体,是一种医疗资源的整合管理模式。医联体是推进分级诊疗的重要载体,通过医联体建设,可以一定程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医院之间由竞争转向相互协作,提升了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医联体有四种形式,分别是城市的医疗集团、县域的医疗共同体(县乡一体化管理)、跨区域的专科联盟、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
目前,我市已开展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医疗联合体内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有所上升,总体的就医费用有所下降,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市属的5家三级医院与12家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组建成立5组医疗联合体,今年上半年,医疗联合体内出院人次14.6万人次,同比增加8.99%;医疗联合体内住院人均费用7116.75元,同比下降0.55%。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去年组建了中医医疗集团,这是由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龙圩区中医医院等11个成员单位联合组建,重点整合市中医医院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优势资源,使医疗资源纵向下沉和横向流动,促进成员单位之间在人才培养、技术交流、诊疗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升整体医疗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全市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
县域内医疗共同体建设方面,我市各县(市)均分别启动建立了1家县级医院一体化管理1家乡镇卫生院的试点,试点覆盖所有县(市)。今年1-6月,县级总诊疗服务人次同比增长2.85%,县域内住院诊疗率达到97.6%,远高于国家、自治区要求的90%。
远程会诊方面,我市将医疗联合体内多家医院构成一个“医疗网络”,医务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共享交流患者的诊疗材料,共同对患者进行诊治,使得患者在一、二级医院也可以得到市内外三级医院专家的诊断,取得了提高基层诊疗成效、减低患者求诊费用、患者不用四处求医奔波劳累的效果。今年上半年,已实施远程会诊171人。
下一步,我们将抓好市区三级医院作为龙头医院的引领作用,进行跨区域异地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促使三级医院最大化发挥作用。同时,建立完善医联体内资源下沉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和基层人才留用机制,理顺医联体成员机构内在的利益链条。
卫计委主任谢英答:梧州去年底在蒙山实现医联体全覆盖。医联体有三二医联体、县乡医共体、专科联盟、医疗集团、远程会诊。目前,通常地说医联体主要指三二医联体,就是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组成“医疗联合体”。
我市在医疗联合体方面,出台了《梧州市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梧州市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试点案》。市级5家三级医院与12家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组建成立5组医疗联合体,构建对口支援关系,牵头 医院承担对下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指导、技术帮扶、质量控制、人员培训等,医联体内部加强配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形成合力分工的协作机制。
市委书记黄俊华追问:
刚才两位在回答时分别提到了“医联体”和“医共体”,请进一步解释这两个概念。
市卫计委主任谢英:
两者差别在于,医联体重点是三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带动二级医疗机构,而医共体则是在县域内实施县乡医疗机构一体化的管理。
|